食品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现状

随着消费升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产品新口味新包装不断迭代,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的驱动力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备受关注。什么是柔性化生产,管理学上对于其的解释为:以“制造系统响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 建设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与方法论。适用于工厂多种产品、多流程、多形态、多单元的快速转换与协同生产。

要想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食品制造一定是规模化的,但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是理想化的。柔性和规模化看似对立,实际都是为了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快速”和“灵活”对柔性化生产来说缺一不可。满足“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化生产、柔性制造,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制胜的关键。但柔性生产也不是想实现就可以实现的,它给工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会使得工厂生产系统的复杂性骤然提升。跳过了自动化建设,缺少底层基础的柔性化只会让生产管理负重前行、日渐混乱。

多样化的产品、碎片化的生产带来的管理难度是制约企业规模的重要枷锁,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食品代工厂能做到行业龙头,更多看到一些行业冠军都是在一个领域里非常关注,有着大单品的企业。某种程度上柔性制造是违反规模效应的。更具潜力的柔性化升级一定是在完善了自动化之后,有了深厚的自动化基础才能实现高效的柔性化。

这些年食品企业的产品种类普遍有所增加啊,但每个种类的数量却并没有那么多,产品是生命周期也急剧缩短,花费了大量精力做了研发和自动化,但是产品生命周期到头,产线闲置,这种事情在食品制造企业也并不罕见。增加设备投入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购买,还有一系列的设备运维和人员成本的长期持续投入,为每个产品配置单独的产线是不经济不现实的。这就要求通过更少的设备投入来完成细分多品类的“柔性生产”,要能在有限的空间和人力资源下实现多产品的共线生产,并保持高品质、便捷及高效。

越来越多的设备企业也开始愈发重视在效率能耗等显性因素之外的包含设备的安全标准、卫生标准、操作难度、维护难度、稳定性,对柔性的兼容等隐性要素方面为企业带来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成熟的柔性方案开始应用于食品制造。于设备层面,柔性也不是包含了所有的功能的一概而论,而是基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有足够的可扩展功能,可模块化,智能化的定制化设计。针对不同企业的产品,使用习惯、应用场景、市场定位等各不相同,每一个企业对柔性的需求也必定是不同的,而柔性自动化需要的设备就是基于不同企业的内在需求而定制化的自动化产品。

一些技术及案例经验领先的设备企业在生产线设计柔性自动化产线之初便会将重心放在与客户共同探讨产品最合理的生产需求,会基于他们自身的实施经验,对于行业应用,安全,卫生,能效进行充分的思考,做到既可以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又能降低其综合投入成本的定制化的高适配。同时,电气、传感器、视觉、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与传统连续式设备的融合,也让柔性制造得更可控,柔性的边界和想象变得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