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上海如何顺势而为、先发制胜?

1月20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上海将聚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数字”为何重要?

第一时间追溯到新冠确诊者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及时完成甄别与隔离工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一次次高效快速阻击散发疫情,最大程度保证市民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由。而之所以能做到不打扰、有温度、人性化地开展常态化防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对大数据的精准掌握和智能辨识。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表示,作为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等各种情形互相交织、错综复杂,因此,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也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1年,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上海瞄准未来数字城市的特征和趋势,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先后发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在郑磊看来,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应该是数字化创新应用的发源地,数据要素的枢纽和港口,数字化产业、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地,同时,也应有坚实的底座和基础,那就是完善的数字治理手段和制度建设。

上海下出先手棋

长期研究城市数字治理的郑磊注意到,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从20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近年来,成效逐渐显现。从率先建成全国“双千兆第一城”,到信息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从重点推进11项数字生活标杆应用,再到重点建设“城市之眼”、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卫生系统,上海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齐头并进。

其中,“一网通办”当仁不让成为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目前已分别推出市级“好办”事项121个,“快办”事项124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36亿,办件量接近2亿。在此基础上,上海去年还实现了包括居住证办理在内的12件事项线上办、随时办的成效,极大提高了群众各项对公、对私办事的效率。 在城市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上,数字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徐汇区城运管理中心打造的“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政府”、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数字吹哨的治理创新实践”、浦东城管的渣土车智能化治理模块......数字技术已渗透到城市的肌体和脉络中,极大延展了城市治理的触角。

数字经济也是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发力点。面对疫情冲击,上海率先提出促进12大领域在线新经济发展,为提振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感慨道,一场新冠疫情,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化速度,也加速了上海对数字经济的系统性认知和建设,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会不断孕育出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成为“疫”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就已经超过5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发展数字经济,上海具有技术、区位、数据、场景、人才等多重优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指出,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数据交易量全国第一,公共数据开放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离国际市场更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海底光缆在这里登陆……一系列优势条件,为上海培育数字产业提供了丰沃土壤。

未来又该如何“落子”?

“2022年,将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发力之年”,王振表示,在全球布局数字产业的当下,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与第一名美国相比,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上海理应抢先一步,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为此指明了聚力方向,提出要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此外,数字技术也要关照传统行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力争在数字经济这条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同时,还将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便捷就医2.0版,实现公共交通“三码合一”,扩大智慧菜场试点,大力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等一系列举措,让市民全方位感受数字生活。

“一网通办”也将迭代升级,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再推出一批零跑动、零材料、免申即享、智能速办事项,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面向未来,上海数字化建设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当然,在转型过程中也会遇到‘阵痛’”。丁波涛说道,例如,人脸识别技术的违规使用可能侵犯公众隐私,关键领域的数据垄断让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如何防范数据、技术滥用和经济安全风险,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郑磊则更关注老年人、低收入者等“数字弱势群体”在数字城市里的生存状况,“我们建设国际数字之都,要兼顾速度和温度”。郑磊强调,应充分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打造更为友好的产品和场景,并酌情保留一些传统渠道作为“托底”,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才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